1. 首页>>营销>>文案圈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中央财办回应经济热点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此次会议围绕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释放哪些重要信息?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会后**时间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

明年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问:今年经济运行有何特点?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明年经济形势作了深刻分析。我们理解,总的来看,今年我国经济运行表现出了“一高一低两平”的特点,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具体来说,一是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有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全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26万亿元。今年我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1/3。二是就业和物价总体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水平降至5.2%左右,较去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3%。三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额同比基本持平,我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望维持在14%左右的水平。四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了新的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得到了巩固,民生保障工作也取得了有力有效的进展。

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要远大于挑战,有利条件要强于不利因素。就国际形势而言,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变,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在多个地方同时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根据国际机构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总体上不如疫情之前。就国内来看,经济大循环中存在一些瓶颈。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烈;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部竞争过度,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企业普遍存在投资意愿不强、不敢投资的现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解决多年累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一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随着社会预期逐步改善,高储蓄将逐步向消费、投资转化。二是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今年增发一万亿元国债,以及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释放,明年还将出台新措施,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三是政策空间仍然较足。我国物价较低,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加力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总的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问: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明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考虑?

答: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我们理解,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几点。

要坚定地保持现状,努力取得进展,以进一步促进稳定。稳定是整体发展和基础,应该采取政策措施来稳定预期、促进增长和就业。进步是指方向和动力,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实现这些目标,对于已经取得的进展,应坚决推进,对于需要改革的领域,应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破解,不断积累更多积极的因素,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整体稳定。调整政策和推进改革应该稳中求进,务必把握好时机和效果,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适度增强力度,提高质量和效益。应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空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同时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应合理分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投资方向和额度,适度扩大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应全面执行结构性减税和降费政策。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严格财经纪律。应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确保基层的“三保”底线得到充分保障。

第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个表述有两方面新意,一是把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排在货币供应量前面,因为这一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紧密;二是把以往的“名义经济增速”改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这样可以更好统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目标要求,并强调价格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四,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比如,在化债进度、补充银行资本、政府债券发行等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加强配合。会议**次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对加强政策协同具有很强针对性。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预期管理,与宏观调控政策同频共振,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问:我国目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明年如何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答:明年需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有效推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个关键因素,使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必须整体考虑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以内需为主动力,并带动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加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强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协调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合理利用财政政策的空间,确保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得到足够财力支持,同时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资本金范围。在货币政策方面,要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宏观政策要求,加强宏观政策的一致性取向,才能有效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明年要努力促进居民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场景的投资。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方面潜力很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政策上适当支持引导就能够释放很大的需求。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和重大项目建设。要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三是积极稳定外贸基本盘,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要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要巩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挥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支持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为世界”,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

问:今年以来我国吸引外资规模有所下降,外界炒作“外资撤离中国”。引资规模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走势如何?下一步有哪些举措更大力度吸引和用好外资?

答:受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今年前10个月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同比下降9.4%,但金额仍处于历史高水平,特别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2.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5%,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大幅增长。

对于近期外资数据出现的波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大力度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二是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疫情阻断了线下考察交流,造成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误读,影响了投资决策。三是随着国内发展阶段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比较优势变化发生梯度转移,这是经济因素决定的,也是正常的。

展望未来,我们依然具备吸引外资的多个优势条件。我们拥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这对外国企业具有巨大吸引力。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这是全球*大的市场之一,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这个规模巨大、增长性强的国内市场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很多外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不是一个可选择的选项,而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机遇。

中国拥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来支撑外资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涵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这种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是其他国家很难与之匹敌的。

新发展格局将为吸引外资提供更多机遇。在我们建设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在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将发挥独特的纽带桥梁作用。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一是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结合高水平经贸协议谈判,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开放,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二是积极回应外资企业诉求,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在近期宣布的单方面免签政策、互免签证安排、加快恢复国际航班等基础上,切实打通堵点,提升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便利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问: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涵,怎样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答: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全新的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具体而言,有六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一是建立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宣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速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吸引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集中到企业。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更好地体现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导向。

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问:我们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地方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一些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打压,科技和产业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我们需要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目标。这个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我们要加快弥补工业化基础和深层次积累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水平。

我们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的发展道路,并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的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动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三,我们要凝练产业需求,优化创新体系的布局。要根据产业的紧迫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练部署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更好地发挥国家实验室体系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

我们还要特别关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行业,近年来这些行业的发展较快,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要大力支持企业深度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推动优化行业技术标准,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符合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

我们还要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力度

问:中央今年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成效如何?如何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

答:民营经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随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举措,形成了“1+N”政策体系。目前,这些政策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实和实施,民营经济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进行了部署,再次强调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会议精神,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力度,致力于让民营企业能够切实感受到政策的可行性和可及性。

我们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此,我们需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维护民营企业的产权和企业家的权益,并通过打破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推动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加强实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落实一系列标志性举措。我们将开展招标投标领域涉及民营企业歧视的专项整治行动,清除所有制打分等歧视性做法。我们还将推动健全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并优化民营企业的信用修复和服务机制。在查办涉企案件和异地办案中,我们将依法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在重点行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大高端装备、智慧物流、绿色低碳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场景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有效实现民营企业创新产品优质优价、创新者获利。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问: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周期,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明年政策侧重点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发展走向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这次会议对做好明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房地产工作作出了专门部署。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需要着重把握好三方面内容:

一是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今年以来,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了首套房“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支持金融机构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新数据,仅11月份以来,工、农、中、建、交等五大银行向非国有房企投放开发贷款300多亿元,其中近两周投放了140多亿元。下一步,要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惜贷,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切实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完成。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防风险、稳市场的政策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是抓紧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这是党中央根据房地产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三大工程”既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有利于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目前,有关工作已经启动。下一步,要抓紧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尽早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见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加快。这次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以解决房地产发展难题,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的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构建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工薪收入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解决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打下良好的体制基础。

二是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转型期,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仍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坚实的支持。随着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相信能够有效化解风险,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问:这次会议对防范化解风险做了哪些部署,如何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落实会议精神,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要统筹风险化解与稳定发展的关系。高风险债务地区应在消化债务的同时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大力激发民间投资和扩大利用外资。低风险债务地区应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经济大省要承担更大责任,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贡献。

二是要全面加强监管,严防系统性风险。必须加强财政监管和财务审计,严肃执行财经纪律,确保基层的财务状况稳定。并将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监管范围,地方政府应承担起责任,各方合力,积极配合,及时采取行动,坚决打击各类违法和非法金融活动。

三是要坚持系统思维,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要善于充分利用现有资产,遏制新增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

总的来看,尽管目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工作方法,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一定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y2007.com/waq/11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