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营销>>文案圈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人民观察)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应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和绿色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主题。

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推进数字化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数字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与绿色化相互融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工程,包括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多方面。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推动形成科学高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环境治理方式,旨在将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数字生态文明,需要重点考虑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关系,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推进数字化建设,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可以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技术改进、手段优化等方面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引擎,有助于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推进绿色化发展,也是建设数字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重点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等问题,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这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同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党中央、国务院于今年二月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是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新一代数字科技是生态治理的重要助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我国在全链条能源消耗上取得了显著的降低,生产效率和能源效能也不断提升,进一步发挥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我们依然认识到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其起步阶段,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及数字生态文明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式,不断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并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我们应该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采集、适配、重构、共享等工作,通过数字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充分释放生态环境治理的潜力和活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劲动能。这样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十分必要。这将为精准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及时研判和系统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们要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通过建设数字生态文明,将生态环境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相融合,采用机器学习和训练等方法不断加强数据分析。这样不仅能更科学地分析生态环境历史演变过程,而且可以在污染警情预报、持续时间预测、减排效果预判等方面为及时研判和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重要决策参考。这样可以推动决策过程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让生态环境治理更智能化。

例如,在长江大保护中,相关部门通过构建从青海到上海的全流域生态环境天地一体化监管监测网络,搜集和整理长江流域海量生态环境数据。并且研发和集纳了水质诊断、预测预警、污染溯源和情景模拟等多项功能。建立了数据采集与治理、数据挖掘与模拟、虚拟可视化、污染溯源分析和智能辅助决策的水环境数字化管理业务体系。这为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促进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化转型。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在区域、部门、单位之间未得到充分共享,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碎片化现象。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反复治理、治理反复”的问题。构建数字生态文明,建立生态环境数据“一张网”,有助于消除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互联。这些也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由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提供了数据基础。
例如,在应对重污染天气的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全过程协同治理总方针,推动有关政府部门、不同科研机构、不同学科领域基础数据共享,针对重点区域和问题展开协同攻关,并科学地提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提供支撑。

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推动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现了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其效益是“1+1>2”的。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在工艺、制造、物流等各环节的数据分析能力,降低了产品制造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智慧能源系统发掘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存储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价值,实时监测和调整能源发电情况,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智慧城市通过创建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将个人减排量计入个人碳资产,将无形的绿色行为转化为有形的绿色价值。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拥抱数字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含金量更足。

深度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

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应重点从平台构建、数据挖掘、数智融合、政策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一张网”“一张图”,研发数据价值挖掘算法,深度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字生态环境科技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

要做好数字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多源监测感知网络体系,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自动监测站、水下机器人、物联网等大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监测准确度和时空广度。建设覆盖大气、水、土壤、生态、海洋各类环境要素的多手段综合、响应快速的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要素全域监测感知。

为适应智慧决策和绿色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环境数据安全快速流通的“信息高铁”,以便快速精准地利用数据。

实现全国生态环境数据“一张图”是重要的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碎片化的数据无法发挥出数据的价值。需要加快生态环境数据的汇集工作。为此,需要推动生态环境数据汇集交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控数据及其关联信息跨层级贯通和跨部门共享。全面汇集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口、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等环境数据,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式,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精准治理、整体改善,让数据“跑”出大价值。

需要加强同自然资源、水利、气象、能源、农业、林业、交通等领域的数据联通,推动多源数据融合。加强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数据采集、融合、分类、共享和应用的标准规范体系,并积极推动制定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的国际标准。这样可以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的标准。

致力于研发海量数据价值挖掘算法,为打开数据宝矿提供金钥匙。我们将充分利用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强大模型模拟,形成更全面科学的认知对生态环境演变及污染成因进行研究,以为科学决策、精准治理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预警预报、溯源研判手段。

我们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加强环境数据智能化的感知与共享、融合与推演、表征与表达,注入智慧基因,为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提供多种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我们致力于推动数字技术嵌入环境治理全过程,以数字技术与环境治理深度融合为核心,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力量。我们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突破信息时空限制的优势,畅通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互动渠道,集聚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力量和智慧,推动形成网络化、开放性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我们将把数字技术贯通于监测评估、监察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提升环境治理效能。以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优化引领绿色发展,促进钢铁、煤电、化工、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全链条能耗物耗,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加强政策、人才和投入的整合。不断完善有利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推动环境治理侧和科技供给侧的融合,搭建生态环境领域数字科技创新的平台,创造大量创新成果。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研究力度,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加强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培养和引进具有数字技术和生态环境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建立立体化、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梯队。构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数字生态文明核心技术的突破,建立多元化市场投资模式,提升对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战略前沿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所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y2007.com/waq/7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