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营销>>文案圈

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振兴——东北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9月初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这一区域发展战略专门召开的第二次座谈会。

在总书记的指导下,东北牢记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并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向着未来努力奔跑。

推动新的生产力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机器轰鸣,随着电站主机运行,一套数字仿真产品同步运转。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气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车东光说,当两者运行参数出现偏差,仿真产品会发出预警,大大提高了实体设备的安全水平。

2023年4月28日,工作人员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推动产业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增强发展的新动能。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其中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一些重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它们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今年6月,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龙江三号”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成功,并顺利发射,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辽宁大力推进“兴辽英才计划”,2022年共有238个高水平人才团队来到该省。吉林省实现了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两年增加。去年,黑龙江省出台了60条人才振兴政策,一年来引进了高端人才数量达到过去六年总和的5.8倍。

为了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黑龙江省赤峰市正在全力打造千亿级的冶金产业集群。

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应用新技术,将能耗水平降低到国家铜冶炼综合能耗标准的三分之一,并入选了2022年度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该公司副总经理鲁玉良表示:“去年公司的研发支出接近1500万元,今年将超过1700万元。”

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3.9%,制造业转向高端化和绿色化。

为了打造新兴产业基础,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解决了行业的瓶颈问题。有了这项技术,自然资源中忽强忽弱的风能和不稳定的光能可以转化为稳定输出的“绿电”。

该公司董事长张庆源表示,今年公司的订单金额达到10亿元,是去年销售额的40多倍。

碳纤维是国家战略性新材料。今年,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启动了4个碳纤维产业链项目。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小君表示:“我们坚持产学研用和产业链一体化开发,突破了技术和市场壁垒。”目前,该公司的碳纤维原丝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2023年1月31日,吉林化纤集团吉林国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内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在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等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装备、航空装备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在吉林,科研物质条件指数提升到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升至全国第11位;在黑龙江,“新字号”高新技术企业比2012年增长5.5倍。

加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雪覆黑土地,象征着丰收。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商品粮占三分之一,调拨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扮演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角色,是东北地区的首要责任。

黑龙江作为全国*大的粮食生产省份,实现了连续二十年的丰收。黑龙江省实施了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力争到2026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800亿斤。

东北地区坚持将多种粮食的生产以及优质粮食的种植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支持,创新了农业生产方式,努力成为现代农业的先锋。

2023年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的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的地点进行晾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农田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

吉林省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片的田地规整。“今年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农田450公顷,特别是水渠保水量大、灌溉速度快,省了大力气。”合作社负责人王伟说。

2023年9月12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花家村,农民手持收获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肥沃的土壤。黑龙江加快打造一批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高标准农田突破1亿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居全国首位。

东北实施了黑土地保护工程,更好保护利用“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深入推广以秸秆覆盖、翻埋等为主的黑土保护模式。在北大荒集团二九一农场有限公司,秸秆覆盖的黑土地非常松软。“肥力又回来了,一亩地多打五六十斤粮食。”种植户李艳海说。

聚焦农业科技端牢中国饭碗。

内蒙古通辽市,今年科尔沁左翼中旗南珠日河嘎查绿色高产高效玉米地平均亩产达1439.4公斤。

2023年10月15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一家收粮站,收储的玉米堆被风干晾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表示,新技术集成了耐密高产品种、分次精准调控水肥等关键措施,节水、省肥、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丰收离不开良种这个农业“芯片”。近年来,吉林投入1430万元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设立3亿元种业发展基金,推进现代种业创新。黑龙江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土地托管推动规模化“大农业”发展。

秋收季节,辽宁省昌图县广阔的农田上,大型机械纵横驰骋。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表示,合作社采用“农资+农机+科技+服务”模式,提供全程托管服务。

眺望辽宁,土地流转集中耕种和粮食生产托管服务大面积推行,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以上。

2023年10月12日,辽宁省灯塔市禾谷茂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在晾晒收获的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在黑龙江,土地托管进一步发挥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北大荒农服集团佳木斯区域农服中心在生德库村开展全程托管业务,农民腾出精力增加收入。生德库村党支部书记万仁军说,村民外出务工户均增收5800多元,托管地块粮食产量也大幅提升,平均增产15%。

守好*北生态屏障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东北各地大力加强生态保护,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理念,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冰雪经济,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沙地面积一度达4104万亩。“我们防沙治沙、植绿造绿,有3000多万亩沙地得到治理。”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何志伟说。

2023年4月15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治沙工人在科尔沁沙地植树造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全面落实大小兴安岭停伐政策。截至目前,黑龙江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三;湿地面积占全国近15%,12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之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47个,位居全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资源换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辽宁省桓仁县枫林谷森林公园,年均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国有林场停止采伐天然林后,8家国有林场共同出资建设枫林谷景区,从“砍树”向“观赏树木”转变。

游客在辽宁省桓仁县枫林谷森林公园游玩(2016年10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桓仁县坚持生态立县,先后关闭木材加工厂190余家,发展以山参为主的道地药材生产加工企业300余户。

通辽市科尔沁区委书记徐天鹏说,当地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森林草原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林果基地100多万亩,木本粮油产业基地近300万亩,“沙窝窝”正变成“金窝窝”。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2023年1月25日,游客在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龙江的“中国雪乡”近日开园,迎来了冰雪旅游的高峰。园区内漫天飞雪,3000多盏大红灯笼与雪景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观。

2023年1月10日,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神州北极广场,游客在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黑龙江是我国冰雪资源*密集省份之一。近年来,黑龙江出台《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政策,推动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吉林提出打造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等“万亿级”大产业,已建成75座不同规模的滑雪场,建成各类冰雪欢乐谷(娱雪乐园)94家。

这是2023年1月19日拍摄的吉林北大湖滑雪场附近的北大湖镇南沟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东北地区加快将科教资源、生态资源、冰雪资源等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全面振兴的进程正在逐渐展开。

2023年9月19日,X8103次列车从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出发驶向欧洲。

文字记者:张慧、李明、张琳、赵莉、吴建华、杨艳

视频记者:谢长江、陈佳、杜旺、吴建华、赵莉、冯江民

海报设计:陈宇航

编辑:李磊、王宇、黄丽丽、高建国、赵丹丹、孙洁宇

统筹:王艳、李思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y2007.com/waq/4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